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大智慧

   日期:2024-03-25     来源:www.5ummer.com    浏览:606    
文章简介:有不少孩子,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,两个老人非常宠孩子,家条件非常不错,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。有时不给,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。

有不少孩子,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,两个老人非常宠孩子,家条件非常不错,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。有时不给,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。孩子3岁后以母亲带为主,他还是用应对爷爷奶奶的办法应对母亲。母亲再打,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,母亲又是讲道理,又是打,却没任何用处。问题就是母亲的态度不坚决,讲完了、打完了,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……所以说,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.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。

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,才能真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
1.犯错就要惩罚

孩子犯错,无论有心还是无意,都要遭到惩罚。譬如: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,虽然他不是有意的,也应该告诉他,这是他的过错。他虽没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,但仍要为此道歉。假如他是无意的,并勇于承认错误,父母会相信他,

2.惩罚的“量刑”要适合

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,惩罚的“量刑”就需要合乎孩子的行为。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,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。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,既不可以轻描淡写,又不可以小题大做滥用“刑罚”。大教育家洛克说:“儿童首次应该遭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,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,不可暂停;而且还要渐渐加重”,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。

3.要根据规则进行惩罚

父母应和孩子协商拟定一个奖惩规则,让孩子了解犯了错误后将遭到什么惩罚。如此,孩子平时就会有所注意,从而降低犯了错误误的概率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,父母应注意调整我们的情绪,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便惩罚孩子。如果是孩子将来有同样的错误,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,如此父母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。

4.指明“出路”不含糊

惩罚孩子不可以半途而废,应需要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。父母要态度明确,跟孩子讲了解他如何做、达到什么需要或标准,不然有哪些样的后果。如孩子有乱丢东西、不喜欢收拾的习惯,父母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整理好东西、整理好玩具;使其了解需要要做好,不然又要受罚。父母千万不可以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“自己去想”。父母不给“出路”,孩子改错就没目的,成效就不明显。

5.罚了又赏要不能

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,态度一致,赏罚分明。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,让孩子真的领会到受奖的喜悦;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、手段果断,让其了解自己错之所在。只有如此,才能培养孩子是非分明、知错即改的品行。假如在对孩子推行惩罚之后,父母中的一方觉得孩子受了委屈,随即又来安慰他,这将会使惩罚失去用途。实践证明:惩罚——奖励——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,错误地将犯了错误和受奖联系起来,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。

6.准时惩罚莫迟疑

惩罚的成效部分来自条件反射,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成效越好。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,只须状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;假如当时的情境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,事后则应准时地创造条件,尽量让孩子回到与原来一样的情境中去,父母和孩子一块回顾和概要当时的言行,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,并明确需要他改正。

7.最禁忌讽刺挖苦

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,更不可以自恃“孩子是我生的、是我养的”而随便用恶毒的语言指责、谩骂孩子。实践证明,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可以同意的范围,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。因此,父母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,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锐的角落——自尊心。有的父母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、满口脏话时,自己也“出口成脏”,这就使得训教成效大优惠扣,甚至失去说服力。

8.点到为止莫唠叨

有的父母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,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“我的话你听见了没?”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,为了免受皮肉之苦,只能别无选择地说“听见了”,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来,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,根本就没听。孩子之所以说了解了,只不过顺着父母的意思,为了早点结束训斥。于是,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,父母便感到“痛心疾首”,随即说孩子“不把我的话当回事”,当成了“耳边风”,说孩子“叛逆”。其实这是由于父母的唠叨太多了,令孩子分不清主次,不了解听哪一句为好;再者,常常性的唠叨多了,也会致使孩子“失聪”,对父母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“0反应”,无动于衷,使训教失去成效。因此,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问题,任何事点到为止。

9.就事论事莫牵连

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,孩子最厌恶父母“倒咸菜梗”,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。不少父母却不知道这个道理,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、横牵竖连,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,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,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。孩子如何想呢?反正自己没一处是对的,以前获得的成绩、改正的缺点父母都看不到,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,对改错失去了信心,也就破罐破摔、我行我素,如此的教育成效不言而喻。所以,父母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,就事论事,切勿搞牵连、翻陈账。

10.事后说理不可无

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,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。惩罚只不过方法而不是目的,因此,惩罚之后需要要准时与孩子说理,不然,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旧如故。所以,父母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、分析的方法使他了解为何会受罚、了解犯了错误误是什么原因,讲了解假如坚持犯了错误下去或有什么后果。惩罚只不过一种劣性条件刺激,其效能是短时的,不可以持久。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了解事理,并不可以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。因此,让孩子了解自己受罚是什么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重要,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紧步骤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